为了推动科技赋能农业理念下沉,提升郭猛镇居民对智能绿色农业的认知与接受度,7月2日,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“智汇农业,电亮振兴”社会实践团再次走进郭猛镇,开展了一场融合知识宣讲、深度调研与趣味互动的综合实践活动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。
宣讲明理:阐释智慧农业融合之道
实践团成员分成三组前往郭猛镇护陇社区、护西村等地开展主题宣讲。他们通过PPT展示,系统剖析了传统农业与智能绿色农业的关系与差异。宣讲明确指出,传统农业是“靠天吃饭的经验活”,而智能绿色农业则是“用科技算着干的精细活”,两者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融合赋能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。实践团强调,智能技术正推动农业生产从“被动适应”自然转向“主动调控”环境。为了让理念更接地气,宣讲特别引入了当地国胜家庭农场的鲜活转型案例:该农场成功应用新型智能种植技术后,其明星产品“盐莓一号”草莓不仅亩产突破3000公斤,果实甜度更显著提升了2个百分点。更关键的是,农场借助“线上电商平台+线下实体渠道”的立体销售网络,经济效益较传统模式实现了大幅跃升。这一身边实例有力印证了智慧农业的潜力,有效提升了居民对技术优势和绿色种植理念的理解与认同。

问卷把脉:洞察需求与顾虑,精准定位帮扶方向
为了精准把握当地农业发展的真实痛点和需求,实践团面向社区居民发放并回收了80余份详实的调查问卷。调研结果呈现出鲜明的矛盾心态:一方面,高达90% 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待引入智能农业设备,并愿意主动学习使用,热切盼望通过科技手段“多挣钱”,提升生产效率和收益;另一方面,78% 的居民则对实际应用心存顾虑,主要担忧集中在“技术操作门槛过高”以及“设备购置与后期维护成本过大”两大问题上,唯恐“投入变大不划算”,陷入“想尝试”又“怕吃亏”的观望状态。这些宝贵的反馈数据,如同一张清晰的“需求地图”,为实践团后续开展精准帮扶锁定了关键发力点——聚焦于降低技术操作门槛和缓解成本压力,计划联合当地农业企业或技术服务机构,量身定制设备操作技能培训和成本效益分析指导等专项服务。
趣味科普:点燃下一代对科技兴农的兴趣
实践团深知乡村振兴的未来在青少年。为此,他们特别设计了寓教于乐的“农业科技知识问答”与“有奖竞猜”环节,吸引了众多社区小朋友的踊跃参与。“智慧农业是怎么让草莓变得更甜的?”“无人机除了拍照,还能帮农民伯伯做什么?”孩子们围绕宣讲中展示的智能灌溉系统、无人机精准植保等场景,积极思考,争相抢答。实践团成员巧妙结合图片和实例,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:“这些科技就像给农田装上了‘聪明的大脑’和‘灵巧的双手’,让浇水、施肥、打药都变得更准、更好、更省力!”活动现场气氛热烈,孩子们在欢快的游戏中,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,更潜移默化地感悟到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精神,以及科技力量在推动家乡振兴中的重要性。

此次郭猛镇护陇之行,是电气学子将青春智慧融入广袤田野的生动实践。他们不仅传播了知识,更收获了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声音。下一步,实践团成员将以详实的问卷数据和实地见闻为基础,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讨,致力于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、易于落地的优化方案与具体建议,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深入实施,源源不断地贡献来自高校的创新智慧和青年一代的蓬勃力量。
初审:单曼曼
复审:江滔
终审:于建业
一校:凌悦
二校:单曼曼
三校:江滔